口述史的发展现状

2024-05-18 18:41

1. 口述史的发展现状

 口述史现场从20世纪60 年代到 80 年代,口述史有了极大发展,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法、德诸国出现了大量口述史研究机构,出现了大批口述史研究成果。由于非洲的特定历史状况,口述史也引起了非洲各国史学家的重视。这期间不仅召开过多次关于口述史的国际学术会议,第 15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还对其进行了专题讨论。总之,口述史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从某个角度说,口述史是重视下层民众历史的产物,因为后者的活动和心理很少见诸文献,为了研究他们,必须借助口头资料或口碑;从方法上说,口述史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因为口述史学家必须通过调查采访等直接手段,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以其为依据写作历史。由于口述史料的直接性,使这些主题的研究,特别是民族史、社会史,从时间上说是现当代史的研究更易接近真实,减少史学家的主观性。特别是口述史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大大简化了资料收集工作。所有这些,都吸引着史学家去从事这项工作。其中代表作如斯坦利·维斯塔尔描述印第安人领袖的《西亭·布尔》、西奥多·罗森加顿揭示黑人农民看待美国南部史的《上帝的全部危险》、脍炙人口的《根》 ,以及拉斐尔·萨缪尔的《伦敦东区的下层社会》等。 访谈者向被访者所提的问题,应以超越历史的中性问题作引导和启发,而不能以主流历史观来设定问题。要仔细研究口述者背景、经历、宗教禁忌等材料,确定哪些词不能用。尽量做到中性、开放式的。采录者工作时应尽量避免叙述历史资料,不要让口述者认为你们掌握的材料比他多,这样会影响甚至使访谈进行不下去。首次见面后准备正式的问题清单。但要根据采录过程中的情况,有所取舍、调整。问题的设置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按时间顺序来提问;第二种是按主题来提问。每次采录不超过两小时。采录者在此期间应尽量少讲话。即便口述者有长时间停顿,一般也应耐心等待,不另提问。四是关于口述的成果形式。采录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作支持,录音、录像确保清晰无误。录制环境保持安静。录完作为原始文献保存。同时附上一份备忘录,内含被采访人、采访人的所有信息。采访的时间、地点和所有的技术手段、问题清单,以供别人使用该口述史时作为辅助信息资料。每完成一份口述文献,其保存有三种形式:即原始录音、录像刻成光碟;对外传播录制成MP3格式;永久收藏则用音像合成的DVD技术。口述史工作者的修养:理论修养和专业修养1 理论修养口述史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和理论指导。1.1 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价值中立口述史学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历史的真实,这使得它与弄虚作假、私心邪念是绝不相容的。为了实现既定的学术目标,口述史往往侧重搜集一般不易记录和留存的史料。而这类史料多具有负面性。要正确记录和处理这些史料,口述史工作者首先应该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价值中立并非要求口述史工作者放弃社会理想,绝对客观的进入研究领域,而只是要求研究者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研究对象,使研究过程和所得结论尽量不受和少受主观好恶或价值观念的影响。1.2 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唯物史观在理论修养方面,历史观处于主导的地位,它对史学研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英国历史学家赫勒说过:反对利用指导性原则的历史学家犹如一个水手,决定不用地图、罗盘,甚至不听听别的水手有关海上经历的叙述,便扬帆出航。从事口述史工作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做指导。这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揭示历史的真相,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坚持唯物史观的原则,把它运用于具体的研究工作,使历史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光荣职责。[1]在当代中国,对于口述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善于用科学发展观考察研究历史,从历史和全局的角度,扎实、稳妥地开展口述史研究。2 专业修养史学工作者的专业修养往往决定了史学研究的成效。只有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才可能熟谙所要研究的特殊对象及其问题的所在。[2]对于口述史工作者而言,就是既要拥有一定的史学功底,又要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2.1 拥有一定的史学功底口述史学不是轻而易举的工作,不是人人能为的。只有那些接受过历史专业训练,在某一领域有研究素养的学人,才有可能胜任口述史学的工作,并且做出自己的成绩。[3]口述史工作者应该具有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即才、学、识、德等的要求。如:在才这方面,需要落落大方,短时间、近距离赢得受访者的信任,具有进行访谈的能力。在德这方面,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学这方面,需要对受访者的性格特点、个人经历以至涉及的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当然,还有一些从这项工作的独特性产生的要求。口述史学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口述史料进行历史研究,这也需要口述史工作者必须有一定的史学功底。因为时间久远,受访者记忆偏差,口述中难以避免的包含或多或少不真实成分。这就需要口述史工作者在扎实的专业素养基础上,对受访者加以提醒、引导和纠正。在保证口述内容真实性的同时,从搜集到的史料中整理和发掘出其深层次的价值。在这样一个流程中,只有经过严格的史学专业训练,才能保证我们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张岂之就此指出,口述历史的整理者绝不是简单的录下音,然后复印出来。[4]2.2 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隋书·经籍志》云:“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口述史学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研究领域应用广泛,这就要求口述史工作者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在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过程中,要求口述史工作者: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以了解受访者的生活环境;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使自己的语言适应受访者的语言;懂得心理学,以了解男女老幼各种不同人心态上的差异;拥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以适时的把握提问时机和取得共同的话题;熟悉相关法律知识,以维护采访者和受访者的权益。除了面对形形色色的受访者,口述史工作者还要面对的诸多法律难题(像采访家庭暴力时遇到的隐私问题)、技术问题(如采访少数民族时的语言沟通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口述史工作者必须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口述史工作者通过主体的努力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然而目前的口述史研究,缺乏一批做口述史的专业队伍。大家就像新闻记者采访一样,拿着录音机采访,做出来的东西与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不是一码事。缺乏专业队伍,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搞培训,把全国的有志于口述史的学者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培训。请那些国内外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有心得的、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讲。[5]此外,国家应给予口述史学相应的学科地位,建立中央、地方口述协会或口述室等。国家应对口述史学有长期和短期规划,并对优秀的口述史学理论和实践项目给予立项资助,设立口述史学精品项目,建立口述史学培训机构,加强口述史学人才队伍建设。[6][1]白寿彝.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2]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梁景和 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5).[4]张岂之.口述历史暨口述自传丛书出版座谈会发言[C].口述历史(第三辑),2005(6).[5]邓小军.做口述史要有紧迫感和奉献精神—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J].中国档案,2006(1).[6]周新国.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口述史的发展现状

2. 口述历史的介绍

口述历史 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由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学生等,访问曾经亲身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让学者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 之后,作为日后学术分析,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

3. 口述历史的开展过程

 访谈有一对一的访谈,也有集体式的访问。至于对个人进行专访,必须让受访人有畅谈的空间,尽量不要有第三者的干扰,这样访问才容易进入状况。访谈时最好能站在受访人的立场来发问。访谈前:准备工作中要熟悉被访谈者的所有背景资料,确定访谈主题,重视语言使用的问题,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及不同性别爱好的人要选用不同的切入点和兴趣点。访谈时:重视访谈时的互动关系,访问者应仔细倾听受访者的语言,避免其他人在场,尽量不要轻易打断被访者的讲述。 口述访谈最困难的是整理访谈纪录,因为受访人不会按照你所预设的方向一一陈述.可能会出现跳跃式的陈述,因此整理访谈纪录的人很重要、也很辛苦。而整理纪录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查证数据,例如受访人提到某人、某地、某年或某机构时,一定要查到正确数据;所以访谈时,一定要将受访人所处时代的制度或人、事、物弄清楚,多用心查证。正式的口述历史。访谈的录音或录影带会经过制作抄本、摘要和列出索引这些程序后,储存在图书馆或档案馆。这些访谈记录可用于研究、摘节出版、广播或录影纪录片、博物馆展览、戏剧表演以及其他公开展示。要注意的是,口述历史不包括无特殊目的的随意录音,例如窃听录音;也不涵盖演讲录音、个人录音日记,或其他不是经由访谈者与受访者对话而来的声音记录。然而,口述历史是一种极富创造力与活动力探究方法,故无法以单一的定义来界定、掌握。事实上,一般人也可以从事口述历史访谈,由访谈者与受访者以录音访谈的简单形式,记录口传记忆.成为一种历史研究的资料,重现人们昔日的生活片段。

口述历史的开展过程

4. 口述史学的发展

但是20世纪初年,兰克学派的治史主张开始受到各国史学家的批评,口述资料又重新受到史学界的重视。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二战以后,也就是1948年,尼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口述史料学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倒1971年,已收集到2500种各界人士的谈话记录,达2425000页之多。在尼文斯的带动下,口述史学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整个西方发展起来。

5. 口述历史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人类对历史的记录,在语言出现以前,只能是物传,从遗物看历史。语言发明以后,增加了言传,从口耳相传中获得历史知识。文字发明以后,增加了文传,以文字记录历史。录音、录影设备发明以后,记载历史的工具又增加了音传、像传。也就是说,从物传—言传—文传—音传—像传,人类记载历史的手段不断演进。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是在录音设备发明以后,运用音传、进而运用像传手段记述历史的方法。因此,从工具运用角度而言,口述历史的出现,由记文到录音、录像,是历史学领域的一大飞跃。从历史记录的广度而言,口述历史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人类活动无比繁富,即使再详细的文献、档案,也只能记录下极为微小的一部分。人们生活中所见、所历、所闻、所传闻的种种活动、认知,不一定都能载入史册。以往的档案、文献,比较偏重于记录统治阶层的活动,偏重于社会精英的活动,偏重于政治方面的活动,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对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妇女生活记录较少。即使有,也多为枯燥的统计数据,缺少有血有肉的个案记录。在普通民众史、社会生活史、妇女史、少数民族史、城市史、社区史、灾难史等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口述历史可以驰骋的空间很大,它可以给那些原来在历史上没有声音的普通人留下记录,可以给那些在传统史学中没有位置的事件开拓空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史学主要是统治阶级、精英人物的领地,口述历史则向民众敞开了大门,有一种史学向下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人预测,口述史学将成为未来治史的主要方法。口述史学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者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的,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

口述历史的定义

6. 口述史的介绍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7. 口述史的资料

 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史学的教育功能,政府通过档案等相关部门把口述史作为日常工作加以组织,并在经费上给以充分保证。即口述史在法国不仅是学者的一种研究方法,而且是政府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法国的口述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史学功底和文化素养,并经过严格的操作训练。目前在国内党史界,对口述历史的了解还十分薄弱,尽管口述成果出版了不少,但并不规范,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述史。因此,今后的征集工作要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口述史规范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系统的征集选题规划,制定口述史操作的具体规则,如访谈、资料的整理和编辑、保存和传播,以及法律合同书的样本等,以推动口述征集工作的标准化,并不断取得新成果。

口述史的资料

8. 口述史的特点

口述史没有统一的命题;它以多数的观点讲述,而历史学家所谓的公正的传统,也都被叙事者的偏好所取代。“偏好”在这里既代表着“不 牢靠”也代表着“偏袒”:既然“双方”共存于讲述之内,那么没有对一方的偏袒,也就没有口述史。而且,无论他们的个人历史和信仰可能是什么,历史学家和“材料”也决不可能都站在同一“方”。当他们之间因偏好的不同而交锋时,无论是以“冲突”的形式,还是以“寻求一致”的形式,都会使口述史变得饶有趣味。口述史料包含的内容要远远多过文献,文献经常带有一些机构的非个人气味,也是靠他们才出版的,当然,即使他们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我们对他们也往往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知,口述材料却包括了全部他们自己的主观性说明。在第一个被访问的叙事者旁边,站着第一个作为个人的历史学家,没有他们,访谈就不存在。受访者与历史学家双方的话语都以叙事的形式存在,在档案文献中这种情况是极少的。甚至可以勉强说,受访者就是历史学家,而历史学家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史料的一部分。口述材料并不是客观的,其实所有的史料都不是客观的,只是文字的神圣性常常使我们忘记这一点。但口述史料与生俱来的非客观性则出于它独特的内在特点,最重要的就是,它们是人为的、可变的和不完整的。口头的陈述决不会重复两次。这固然是所有口头交流的特征,但在没有相关的社会组织的状态下尤其如此,就象访谈中的那种自传或对历史给予的说明那样。即使同一个访谈,在不同时间从同一个讲述者嘴里也会得到不同的版本。只有当事双方彼此有了更多了解之后,讲述者的“警惕性”才会随之放松。其迎合性——即讲述者力图使自己之所想能够符合采访者的兴趣——才会被更独立的或者对采访者目的有更好的理解所取代。也有可能的是前边的访谈只起到简单唤醒记忆的作用,随后的访谈中才被讲述出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